- 丘海珊;王岗;曲恒良;
海上光伏工程场址的海洋水文要素是结构安全设计与施工的关键依据,其精确计算对保障工程安全、优化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确海上光伏工程场址的海洋水文要素,以秦皇岛昌黎30万千瓦海上光伏试点项目为依托,开展场址海域的水动力要素计算与分析。研究首先基于长期历史潮位资料,综合运用极值相关分析法和“K”值法,并参考历史洪水调查结果,最终采纳“K”值法计算结果为场址多年重现期设计水位。进一步,建立了潮流数值模型,比较了工程建设前后的流场变化。结果表明:光伏工程基础建设对工程海域流场影响较小;基于波功率守恒模型建立了大范围外海深水波浪模型和场址海域小范围波浪模型,计算了不同设计潮位与重现期波浪组合条件下的场址波浪要素;综合分析多年卫星遥感影像、历史海图及局部实测水深数据,表明场址海域海床历史演变呈微冲趋势。而工程方案实施后支架基础的阻水效应则使得海床呈淤浅趋势;通过综合比较分析,选用韩海骞公式预测了光伏基础周边的极限局部冲刷深度。研究成果不仅为昌黎试点项目的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撑,也为后续类似海上光伏项目的海洋水文计算与风险评估提供了系统方法和重要参考。
2025年04期 No.215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陈香玉;田伟辉;刘玮;崔振磊;庄昆;丁家迅;赵刚毅;田永进;
为加快推动海上光伏项目的规模化建设,从设计和施工方面开展海上光伏项目降本增效分析。通过已建项目实践与国内外文献调研,提出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成本优化理念,在总布置方案、电气设备与集电线路敷设、支架结构设计各环节,系统考虑施工影响因素,综合分析项目技术创新方法与降本增效路径。结果表明:光伏支架宜采用螺栓球抽空网架形式,其单套网架安装工期相比焊接球网架工期可缩短1/3;施工方面应以提升海上作业窗口期利用率为核心,合理安排海陆施工设备投入及工序计划。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光伏项目经济性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No.215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雅婷;田伟辉;李蒲健;庄昆;刘玮;徐卫兵;丁家迅;田永进;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海上光伏因不占用陆地资源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但其支撑结构设计面临成本高、规范缺失等挑战。以山东招远海上光伏项目为研究对象,针对固定式大跨度支撑结构开展优化设计。通过对比分析正放四角锥网架、抽空四角锥网架及两向正交正放网架等结构形式,结合荷载取值、组合及控制指标,基于3D3S软件对网格尺寸、悬挑长度、网架高度等参数进行多方案比选。结果表明:抽空四角锥网架19×11模型单位面积用钢量最低,悬挑挠度比1/174满足规范要求,相较其他形式经济性与结构性能更优。研究成果为近海区域海上光伏支撑结构的选型与参数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推动海上光伏产业规模化发展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No.215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0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何雨萌;田伟辉;郭珍妮;崔振磊;李蒲健;刘玮;马高祥;田永进;
为研究海上大跨度支撑结构的支座在复杂海洋环境荷载组合下的复杂受力状态,基于理论计算并结合Midas/gen 2023与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别对焊接球节点+球铰支座方案及螺栓球节点+平板支座方案进行对比、经分析计算及施工经济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在不同荷载组合工况下的结构安全性与稳定性均满足要求;焊接球节点+球铰支座方案,刚性高、整体性强,能够更好的适应复杂荷载,对复杂环境适应性更强,但施工复杂程度高,成本高;螺栓球节点+平板支座方案,在释放变形的同时,能够兼顾施工的便捷性与经济性。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光伏项目关键节点的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和优选方案。
2025年04期 No.215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峰;
海上光伏电站送出电缆通道往往存在密集敷设现象,导致电缆间互热效应明显进而诱发电缆过热问题。为了对海上光伏电站送出线路进行输送能力精准评估以实现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收集真实海上光伏电站全年负荷出力数据,获取送出电缆的波动负荷特性,搭建送出电缆通道的温度场计算模型,最终实现了充分考虑波动负荷特性下光伏电站送出电缆线路输送能力的精准评估;随后建立排管段三芯电缆热路模型,并基于热解析法计算外部环境热阻,得到了送出电缆通道过热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低热阻材料回填的散热强化措施,同时研究了低热阻材料导热系数对敷设断面降温效果的影响,为工程中的材料特性选择提供了指导依据。结果表明:送出电缆通道过热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排管管道内空气段,在填充导热性能为2.5 W/(K·m)的材料后,相比于不填充时电缆最热点温度下降幅度可达30℃,实现了在不增加电缆投资前提下提高了线路输送容量,可为海上光伏发电容量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低热阻材料的工程实施案例验证了低热阻材料填充的工程可行性。
2025年04期 No.215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涛;潘欣;张可;张莹;
为解决传统钢结构檩条在海上光伏中重量大、易腐蚀等问题,依托中广核烟台招远400 MW海上光伏项目,设计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BFRP)次檩与钢主檩的连接节点,采用Workbench软件进行有限元非线性受力分析。结果表明:节点在最不利荷载下钢构件与BFRP檩条应力均在安全范围内,设计安全可靠,且已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研究证实该混合结构体系可行,为BFRP在海上光伏的应用提供案例,同时建议优化螺栓数量、节点形式及截面设计,后续需考虑疲劳、腐蚀等长期影响。
2025年04期 No.215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4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胡瑶;左刚;李蒲健;潘欣;王超;贾瑞涛;付红星;辛圆心;
目前海上光伏支架单元多采用大跨度钢网架结构,并设有一定安装倾角。为保证支架单元安装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山东省某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为例,通过吊装能力验证、起吊变形分析及船舶稳性核算,提出了“陆上整拼+海上整体翻转安装”技术,并系统性论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同时开发出全流程工艺。结果表明:运用双起重船协同安装,设计电动翻转吊梁调整支架单元安装倾角,创新运输工装以匹配设计倾角,可确保在浪高≤1.0 m时带倾角海运,安装过程中借助缆风绳动态调姿,实现与桩基精准对接。该技术填补了国内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支架单元整体安装的技术空白,形成了从陆上拼装到海上精准安装的全流程标准化施工体系。
2025年04期 No.215 84-8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杜红昌;胡瑶;赵果达;成琦越;雷静静;李琳;
为解决海上光伏上部结构起重吊装作业面临的复杂环境风险、结构失稳风险及定位精度控制风险等难题,该文提出了涵盖吊装方案动态优化、环境窗口精准预报、浮体姿态实时监控、高精度定位测控、安全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等集成管控方法。该方法通过动态优化管控、实时协同管控等手段系统构建了吊装全过程精细化管控体系,有效提升安装效率与本质安全。工程应用验证表明:该体系显著提升了安全裕度与作业效率,关键定位精度控制在±50 mm内,吊装计划执行率达95%以上,有效规避重大风险。该风险管控体系是实现海上光伏安全、高效、高质量建设的关键技术支撑,对推动其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工程价值。
2025年04期 No.21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潘欣;张艳;高巧红;回世翔;刘军;胡瑶;
由于海上光伏支架、组件安装等关键施工环节极易受到浪涌、台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风险,人、机、料等成本也随之增大。为有效降低施工风险和成本,以山东省某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科学合理划分工序,提出一种通过五工位等流水强度作业+轨道式滑移电动小车流转实现大跨度海上光伏支架模块流水拼装技术,并论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同时开发出全流程工艺。结果表明:采取相邻工序就近组织原则,形成等流水强度、等流水步距施工生产线,创新研发轨道式滑移电动小车进行工序流转,可实现高效、高质量大跨度海上光伏支架模块拼装。该技术突破了海上拼装光伏散件的施工瓶颈,可为同类型项目提供可复制和推广的建设模式。
2025年04期 No.215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艳;成琦越;潘欣;张薇;于军平;吴向南;
为推动海上光伏项目在平价上网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清洁能源比重,以山东省某大型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为例,分析其建设期投资成本构成及占比,并综合技术发展与政策环境,探讨降本路径。结果表明:设备购置费与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核心成本项,受技术水平、施工条件、政策及市场等多因素影响,可通过技术创新、施工优化、供应链管理及智能运维改进等措施降低建设成本。研究成果可为降低海上光伏投资成本,推动其规模化、经济
2025年04期 No.215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成琦越;雷静静;穆鹏飞;郭熹;巨龙;
为解决海上光伏钢管桩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防护问题,以H海上光伏项目为对象,采用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电化学原理分析及现场试验等方法,对比牺牲阳极与外加电流两种阴极保护技术的适用性与经济性。通过构建成本模型,结合施工工艺和环境影响评估,量化分析两者在输出电流能力、保护寿命及运维成本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在27 a全寿命周期内成本较牺牲阳极法降低,且具备电流可调、环境友好、施工周期短等优势,运维人工成本减少。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光伏钢管桩防腐技术选型提供量化依据,建议大型项目优先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技术以提升基础设施可靠性与可持续性。
2025年04期 No.215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高巧红;潘欣;张艳;赵刚毅;刘红学;
近年来,由于海上光伏开发“门槛”较高,施工技术尚未达到成熟水平,在此背景下,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应运而生。依托山东省某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采用工程实例分析方法,提炼总结出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条件和管控要点。结果表明:科学的选址规划、结构设计和设备选型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施工全流程的合理部署、质量安全管控以及在施工工艺、材料应用和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整体统筹策划和关键环节把控,不仅大大缩短了工期,有效降低了施工风险,还提升了项目的整体效能和经济性。桩基固定式施工可为同类工程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
2025年04期 No.215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魏玉平;孙兴汉;寇盼;高玺;
为解决海上光伏施工面临的环境复杂(风浪/潮汐/海冰)、小间距群桩精度要求高、传统装备效率低等问题,以电建海装001在山东招远HG30项目的应用为实例,聚焦海上光伏智能施工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展开研究。针对海上光伏桩基施工的瓶颈,研发了高效高效移船定位技术、智能变径抱箍等核心技术,同时优化施工流程,实现双吊机协同作业。结果表明:该装备将沉桩精度提升至厘米级(平面偏差≤100 mm,高程偏差≤30 mm),施工效率较传统装备提高3~4倍,不仅缩短了施工周期、节约了生产成本,还保障了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电建海装001可为海上光伏大规模开发提供关键装备支撑,其技术方案具有可复制性。
2025年04期 No.215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