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254195

堆石混凝土筑坝

  • 堆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任文渊;曲茹茹;刘又溢;罗滔;

    堆石混凝土的应用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环保性能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大体积水利水电工程。尽管已有研究证实了堆石混凝土在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等方面能够满足常规工程需求,但其力学性能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细观结构的表征与宏观力学性能的响应,以及精确、高效建立细观模型的方法。因此,对近些年堆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受堆石、孔隙等多因素的影响,且试验数据存在一定的离散性,尺寸效应明显;堆石率是影响弹性模量的主要因素,而层间抗剪强度主要与堆石的外露面积和高度有关;最后对堆石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2025年05期 No.21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早龄期堆石混凝土骨-胶界面剪切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分析

    陈淑玲;陈新孝;张天祺;

    通过研究早龄期堆石混凝土(RFC)骨-胶界面在剪切破坏过程中声发射(AE)信号的变化,了解其剪切破坏特征,开展不同龄期下(1、3、7、14、28 d)的45°斜剪试验,探究早龄期RFC骨-胶界面剪切强度发展及破坏特征,结合AE技术揭示振铃计数与应力应变曲线的关系;利用AE信号的RA-AF统计方法揭示了RFC骨-胶界面裂纹演化规律,并基于RA-AF混合高斯模型辨识了剪切破坏过程中界面开裂模式。结果表明:RFC骨-胶界面剪切强度前7 d增幅最大,达到42.9%,7 d后增幅较缓;在剪切破坏过程中AE振铃计数分5个阶段,各阶段分别表现为无AE活动、AE振铃计数较低、稳定增长、峰值前AE先增后减、AE振铃计数达到峰值,随龄期增长累计振铃计数逐渐增大;骨-胶界面剪切破坏过程中,7 d前以张拉型破坏为主(张拉裂纹分别占52.9%和52.4%),7 d后以剪切型开裂为主(剪切裂纹分别占59.0%和63.7%)。研究结论可为早龄期RFC剪切性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9-1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堆石混凝土坝设计探讨与应用研究

    张全意;罗键;曾旭;徐小蓉;

    为充分发挥堆石混凝土水泥用量低、水化热小、施工快速简易的特点,在现有设计和现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堆石混凝土材料自身优势,进一步探索大坝结构和材料优化设计,提出了“少分缝或不分缝大坝结构、取消或优化上游防渗层、采用小粒径堆石料、堆石混凝土垫层结构”等创新设计,并成功应用于多项堆石混凝土坝工程中,通过了蓄水检验。结果表明:各工程坝体质量检测成果满足设计要求,各项监测值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且较设计值小,大坝质量较好、运行正常。堆石混凝土坝坝体结构、材料优化设计等方法,显著促进了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寒区堆石混凝土现场试验仓浇筑试验与监测分析

    唐茂刚;夏勇;赵恒;杨家琦;张喜喜;

    堆石混凝土坝的低水化热的特点契合了高寒区混凝土坝的建设需求,但其尚缺乏充足的现场监测资料与分析。基于此,在叶巴滩水电站进行了现场试验仓试验,对仓内浇筑密实性和仓内温度指标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寒区条件与爆模二次浇筑的工况下,堆石混凝土均能取得良好的浇筑密实性,但应注意清理小石集中部位,此类位置处更容易发生骨料结拱堵塞,导致浇筑不密实;堆石混凝土内部代表性测点的峰值温度分别为24.50℃和12.81℃,显著低于自密实混凝土和常态混凝土抗冲耐磨层的32.18℃和38.37℃;相同位置处,堆石内外部的峰值温度相差不大,证明仓内温度场的强非均质性仅出现在温度达峰前的早期阶段。

    2025年05期 No.21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严寒地区堆石混凝土坝防渗层一体化浇筑技术研究

    肖安瑞;陈德辉;徐小蓉;倪一鸣;赵斐;

    堆石混凝土(RFC)坝的防渗层多采用高流动性自密实混凝土(SCC)与堆石体一体化浇筑成型,严寒地区坝体表层的防渗层易受环境温度影响。为了揭示RFC大坝在浇筑期和运行期中防渗层温度场与应力场的演变规律,以某水利工程大坝为原型构建数值模型,采用MSC-Patran软件进行前处理,并通过ABAQUS完成求解计算与后处理,对典型坝段进行温度与应力的耦合计算,探究一体化浇筑SCC防渗层的可行性,分析保温措施、防渗层材料及厚度对防渗层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严寒地区堆石混凝土大坝需采取适当保温措施以控制应力破坏区;采用SCC防渗层与坝体一体化浇筑具备可行性;防渗层厚度对防渗层及坝体整体应力均有影响。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地区堆石混凝土坝的施工提供借鉴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上覆等效堆石体对堆石混凝土温度的影响研究

    倪一鸣;王爱军;肖安瑞;徐小蓉;闫麒任;

    堆石混凝土技术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因其经济性、施工便利性及环保特性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现有对堆石混凝土温度场的模拟仿真多聚焦于单一浇筑仓的温度场分析,忽略了多仓连续浇筑时堆石入仓对下层混凝土边界条件的影响,导致温度场仿真精度不足。为了分析上覆等效堆石体对堆石混凝土温度的影响,以绿塘拱坝工程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数据与反演分析,系统研究了堆石入仓后对仓面边界条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堆石体等效单元的表面散热系数宜取堆石混凝土的1.5倍,导热系数为堆石混凝土的3.0倍,可将温度场计算误差降低约0.7℃,显著提升仿真精度。研究成果为堆石混凝土坝施工期温度应力仿真提供了更精确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对温控措施优化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No.216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应变软化模型的堆石混凝土受压破坏模拟

    常亮;马羽戈;付兴府;罗滔;

    为探究单轴受压条件下SCC和RFC内部损伤演化过程,根据已有的堆石体三维数字模型建立RFC数值模型,采用应变软化本构模型进行SCC和RFC的单轴压缩数值模拟,研究单轴压缩条件下SCC和RFC受力过程中的行为特点和破坏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所得SCC和RFC应力一应变曲线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堆石在RFC中起到承力和阻止混凝土变形的作用,一方面,堆石骨架具有较高的强度,有效地承担试件所受的外荷载,从而提高了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堆石骨架起支撑作用,能有效地抑制混凝土的变形。同时REC内部堆石的不同堆积方式将影响其在承受外力作用时内部应力的分布情况,进而影响RFC的变形行为。SCC试件呈现“X”型破坏,损伤区域率先出现于试件表面,呈现整体性、大面积性。RFC的损伤率先出现于堆石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处,随着加载的持续进行,损伤区沿接触面处逐渐扩展和蔓延最终相互联通形成一条贯穿整个试件的损伤带,导致RFC发生破坏。

    2025年05期 No.216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水环境

  • 洪水期水动力条件对人工湖沉水植物布置影响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策略研究

    曹绮欣;冯家豪;关凯;管子隆;张博;

    为探究人工湖沉水植物布置优化策略,采用HEC-RAS构建了岭秀湖二维水动力模型,对岭秀湖50年、20年和10年一遇洪水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洪水期流速和水深分布对沉水植物的布置影响,并基于水生植物混交种植方案对沉水植物布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适宜种植区域为洪水期流速小于1.0 m/s、常水位水深小于1.2 m的近岸湖区,面积为24 677.5 m~2;根据不同水生植物的适宜种植水深,考虑沉水植物与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混交种植,优化种植面积为12 182.4 m~2。建立的水动力模型准确可靠,较好地模拟了人工湖洪水期的水动力特征,可为类似工程水生植物的优化布置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No.216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清水河流域水质现状评价与污染物趋势分析

    赵萌;王磊;汪文浩;王文姬;

    掌握河流水资源质量状况及天然水化学类型,全面摸清水体污染物变化趋势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治理保护的基本前提。为了对清水河流域水质现状评价与污染物趋势进行分析,以2024年为现状年,结合2015—2024年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阿列金分类法、天然劣质水判定法和季节性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清水河流域地表水水质现状及主要污染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河流域上游与中、下游水质类别、矿化度、总硬度及天然水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下游水质劣于上游,近10 a COD_(Mn)、NH_3-N、TP、BOD_5四项污染指标呈逐步下降并趋于平稳的趋势,尤其2018年后污染物状况明显改善。

    2025年05期 No.216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岩土工程特性

  • 龙羊峡地区花岗岩蚀变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王立志;赵有东;徐鑫;

    龙羊峡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与贵南县交界处,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较强烈,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在龙羊峡储能项目勘探阶段,厂房区域揭露了具有明显分带性特征的花岗岩蚀变现象。为研究花岗岩蚀变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劣化机制与洞室坍塌相关性,建立适用于工程地质围岩评价的蚀变分类体系。基于现场地质测绘、勘探平洞、矿物成分分析、室内试验、大剪试验、变形试验、点荷载试验及物探波速测试等勘测手段。结果表明:花岗岩蚀变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等矿物蚀变为伊利石、蒙脱石等黏土矿物,与微新岩体相比,主要力学指标严重下降,且岩体蚀变导致的洞室坍塌与封闭条件及持续时间相关性大。通过对各试验参数梳理总结,结合现场蚀变规模、范围及程度,提出将花岗岩蚀变程度与岩体风化程度相结合,按工程地质围岩评价的方法对蚀变岩体分类,评价蚀变岩体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

    2025年05期 No.216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碳酸盐岩区岩溶电性特征分析——以美酒湖观光工程为例

    王彦琪;李叉娟;陈宗刚;朱丹;王河;

    为了研究贵州省仁怀市碳酸盐岩区岩溶的电性特征,分析该地区岩溶分布规律,将高密度电法在仁怀市美酒湖观光工程库区左岸岩溶调查中进行应用,获得区内主要岩性的电阻率特征。结果表明:灰质白云岩电阻率范围在500~700Ω·m,白云质灰岩电阻率范围在1 000~1 800Ω·m,粘土电阻率范围在50~100Ω·m,岩溶有填充物,电阻率范围在20~80Ω·m;在1号剖面Ⅰ号异常位置布设钻孔ZK5验证后,此方法可靠。钻孔资料揭露孔深28.6 m处漏水,28.5~29.8 m处掉钻,实际岩溶位置与高密度推测结果相吻合。区内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上段碳酸盐岩中,岩溶发育呈串珠状分布在岩性接触面附近约30 m处,受构造控制岩溶发育方向垂直于区内的主要构造。地表水通过洼地向岩溶通道补给。研究结果证明高密度电法可以较好的揭露碳酸盐岩区溶洞发育平面位置和深度方面的信息。

    2025年05期 No.216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能量演化机制的堆积层粗粒土动力压密特性研究

    刘瑾;黄建;屈永龙;丁潇;王幸龙;熊金健;马建业;

    为研究川西高海拔山区堆积层粗粒土的动力压密特性,设计了不同细粒含量n、含水率w等因素下的24组粗细粒混合土试样进行动力击实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因素类型与水平对混合土压密特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影响机理,基于能量演化理论揭示了动力冲击作用下混合土的压密机制。结果表明:混合土的击实曲线特征和无黏性粗粒土不同,但与细粒土类似;混合土的干密度随细粒含量的增加呈非线性衰减,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双向变化趋势,且受彼此因素的交互影响显著;混合土的最大干密度、最优含水率随细粒含量分别呈单调递增和递减趋势,二者关系可由幂函数表示;混合土的压密特性是由颗粒结构和水分环境等内因以及冲击荷载等外因共同决定的,其动力压密过程是夯锤势能与动能之间转化——夯锤和混合土能量传递——土颗粒位移与破碎耗散能量的综合过程,本质上是不同物质间及其内部的能量时空演化机制。

    2025年05期 No.216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同土体介质下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研究

    贾聿颉;唐晋;王俊智;张旭;涂淼洋;

    土石混合体(SRM))是一种由“石”和“土”两种材料组成的混合材料,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石”的含量、粒径、形态对SRM的力学特性和形变特征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不同土体介质下土石混合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为了摸清不同土体介质下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基于一组真实材料数据,构建了SRM三维随机模型,通过开展不同的“土”体介质下SRM试样的三轴压缩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土”体介质对土石混合体(SRM)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介质为无黏性土时,SRM试样表现出应变硬化的特性,且随着围压的增加,愈加明显;土体介质为有黏性土时,随着围压的增加,SRM试样的力学特性从应变软化转变为应变硬化,低围压下,土体介质的黏聚力、摩擦角均对SRM试样的强度有影响;中高围压下,SRM试样的强度主要受“土”体介质摩擦角的影响;随着土体介质的黏聚力逐步增加,摩擦角逐渐减小,对应的SRM试样的黏聚力也逐步增加,摩擦角逐渐减小;在低围压作用下,土体介质的黏聚力越大,SRM试样抗剪强度越大;在高围压作用下,土体介质的摩擦角越大,SRM试样抗剪强度越大。

    2025年05期 No.216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黄土地区桩土界面摩擦特性分析及工程应用

    荣学文;张奥;廖红建;党涛;李杭州;吴征;

    为了研究黄土地区桩与土的界面摩擦特性,依据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实际,确定不同土层深度处的最优界面摩擦角δ,引入土层深长比s定量分析对界面摩擦角δ的影响,提出桩与黄土界面摩擦角和深长比的函数关系式,同时引入摩阻力修正系数α对黄土地区桩侧摩阻力公式进行分段修正,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黄土地区,桩土最优界面摩擦角与土层深长比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摩阻力修正系数与深长比有关,通过工程实测数据发现桩侧摩阻力沿桩身分布存在一拐点s=s_0;当s<s_0时,修正系数和深长比的函数关系式为幂函数形式,当s≥s_0时,修正系数和深长比的函数关系式为指数函数形式;并结合某客运专线工程实例对修正系数进行求解验证,得到修正后的桩侧摩阻力计算公式。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桩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压水试验的岩体渗透性研究

    姜建伟;刘艳领;刘志斌;张宁;祝艳波;

    为解决厂坝区岩体渗漏和渗透稳定问题,研究岩体渗透性至关重要,其与岩性、岩体结构、风化程度、岩体完整性、地应力、构造发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以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为研究背景,该地区发育的侵入岩性主要为花岗岩,本次以弱、微风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钻孔压水试验成果,采用统计学原理、数据分析及曲线拟合方法。结果表明:该区域花岗岩压水试验P~Q曲线类型主要为C(扩张)型、B(紊流)型、A(层流)型;弱风化平均透水率一般约1.0~2.0 Lu,平均渗透系数为10~(-5) cm/s量级,属弱透水级别;微风化平均透水率一般约0~1.0 Lu,平均渗透系数为10~(-6) cm/s量级,属微透水级别。岩石风化程度与RQD成正相关;岩体渗透系数与地应力呈负自然指数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为本地区及其他花岗岩地区坝址选择、合理布置防渗排水系统、优化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025年05期 No.216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原地区复杂环境条件下隧道爆破设计方法

    党军平;张茂晨;徐新文;李林隆;

    为了应对高原地区复杂环境条件下隧道爆破施工中高海拔、缺氧、寒冷及生态脆弱等环境挑战,通过某高原隧道现场试验,对爆破孔径、装药量、孔距及起爆顺序等关键参数进行优化调整,提出适用于高原隧道特点的爆破参数设计方法。结果表明:低氧和寒冷气候使得爆破能量的释放效率降低,破碎效果减弱,生态脆弱性使得爆破对环境需产生较小干扰;通过增大孔径、增加装药量、缩短孔距、采用延时起爆等措施能显著提高围岩稳定性、降低超欠挖和环境扰动;所采用的优化爆破方案使得平均超挖量降低了41.3%,验证表明该爆破参数设计方法可行、有效,并发现超挖随周边孔间距的增加而增加,随孔径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高原隧道的爆破施工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水工结构与施工

  • 基于三维有限元的羊曲水电站蜗壳结构静力特性研究

    孙小沛;张峰华;吕东海;刘周歧;张宏战;陈雪桃;

    为控制蜗壳外围混凝土结构裂缝,保证羊曲水电站蜗壳结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采用ANSYS仿真技术,建立蜗壳结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力计算,研究蜗壳直管段铺设垫层抑或增大配筋对结构特性的影响,通过蜗壳应力、钢筋应力、混凝土裂缝、座环剪力、推力环应力的对比分析,提出更有利于控制外围混凝土裂缝的方案。结果表明:蜗壳直管段不设垫层,仅增大配筋难以降低环向钢筋拉应力,控制裂缝宽度;直管段设置垫层,无需增大配筋即可显著降低环向钢筋拉应力,减少甚至避免混凝土开裂,即使推力环范围内不设垫层,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直管段铺设垫层后,座环环板与混凝土间剪力及推力环等效应力虽有所增大,但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羊曲水电站蜗壳外围混凝土裂缝控制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No.216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几种新型跌坎底流消能工的研究综述

    李君宁;熊东亮;于俊生;张文沁;

    跌坎底流消能工是一种新型的底流消能方式,其消能效率高,雾化小,能够有效降低消力池的临底流速和脉动压强等水力学指标,但单纯的跌坎底流消能不足以解决大流量泄洪过程中的复杂的水力学问题。为解决大单宽、高水头工程的泄洪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底流消能往往会与其他消能方式相结合。通过梳理高低坎结合底流消能方式,跌坎突扩消能方式,宽尾墩加跌坎底流消能方式,小挑角加跌坎底流消能方式等新技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大流量泄洪消能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大流量挑流与小流量底流相结合的新型消能设施研究

    刘洁玉;尚渝钧;徐晓健;张皎;

    现有抽水蓄能电站泄洪导流建筑物流量变幅大,为了解决常规挑流消能设施无法兼顾大小流量消能的问题,基于“大挑流、小底流”的消能原理,研究提出一种新型消能设施,并通过水工模型试验优化其体型。结果表明:大流量工况下,水流经挑坎形成充分扩散的挑流消能;小流量工况下,反弧段内通过壅水形成稳定淹没水跃。试验优化后消能设施挑流水舌的挑距增大23%~40%、底流消能冲深减少59%,冲刷范围小,其设计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119-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水位骤降与心墙缺陷对沥青混凝土心墙坝三维渗流特性的影响

    陈玺;李宁;甘磊;徐超群;

    为探究库水位骤降和防渗体系缺陷引起的渗流安全问题,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工程,建立三维渗流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不同水位骤降速率和心墙缺陷程度下大坝渗流场分布、渗透坡降和渗流量等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库水位骤降时浸润面呈现先加速降落后减缓降落趋势,且速度显著低于库水位下降速度。浸润面由高程615.00 m降落至602.91 m,上游堆石区渗透坡降增幅较大,最大增幅为0.65,上游坝壳料区渗透破坏风险增大。心墙局部失效时,失效位置局部渗流场分布发生改变,对坝体和坝基渗流场影响较小。心墙缺陷分别为3%和6%时,心墙最大平均渗透坡降相较于正常工况分别减小0.40和0.58。研究结果可以为类似工程渗透稳定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No.216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小波变换与Lipschitz指数的水电站传感器异常数据检测与分类方法研究

    李宝新;陈辉;

    结构健康监测自诊断和状态评估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但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不可避免会出现诸多异常值,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了损伤信息的识别。为了检测和分类水电站传感器监测数据中的异常值,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的传感器异常数据检测方法,通过挖掘数据的时频域局部特征,识别异常数据的奇异点位置与强度,结合现场异常监测数据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小波变换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异常数据,且通过多尺度模极大值追踪与Lipschitz指数计算,可实现对异常点的精确定位与分类,且本文方法优于传统的滑动窗口滤波法和统计离群值检测法。研究成果可为传感器异常检测提供了一种高精度、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2025年05期 No.216 132-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新能源

  •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西藏清洁能源转型发展思考

    王海云;肖贵友;巴桑罗布;张晓丽;白玛吉姆;

    随着西藏水风光清洁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水电、太阳能、风电为代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和消纳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破除制约西藏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掣肘,结合西藏能源规划,深入分析西藏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开发利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围绕高原清洁能源技术创新、要素配置及产业发展,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系统地提出了西藏清洁能源转型策略性发展的建议与展望,以期为西藏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的关键问题与措施研究

    王悦;宋文博;袁艺;孙平;

    为应对新能源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价格波动、市场机制滞后、技术瓶颈等诸多挑战,对当前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的核心困境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价格波动与成本倒挂导致新能源企业收益风险加剧、保障性收购政策与市场化路径的衔接不畅、以及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和预测精度不足与辅助服务机制缺失导致市场参与能力受限等问题,研究提出构建灵活价格机制与多层次交易体系、应用差价合约与保量不保价政策、建立容量市场与辅助服务补偿机制等举措,并结合AI功率预测、区块链溯源及虚拟电厂等数字化技术工具,为统筹谋划新能源市场中长期与现货交易衔接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216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电气

  • 基于三维重建的配电网路径规划可视化设计

    钟天成;张筱文;许峰;范江鹏;孔世炜;吴闻宇;刘艾;

    新型配电网路径规划技术是解决传统规划方法在复杂地形和动态环境中落地性差、变更频繁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它在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实景三维重建技术的配电网路径规划可视化平台,融合激光点云扫描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针对实景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在平台开发中,结合Unity3D的技术特点,重点实现了三维场景展示、路径比选、动态交互及多路径分析等功能,尝试解决传统配电网规划中效率和可实施性不足的问题。结果表明:该平台能够显著提升配电网规划的效率和科学性,为配电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完善了三维可视化平台在电力规划领域的应用体系。

    2025年05期 No.216 14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西北水电》征文启事

    <正>《西北水电》期刊系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技术性期刊,1982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推动中国水利水电科技进步为宗旨。本刊为双月刊,全年6期,每期在2、4、6、8、10、12月末出版,刊号GN61-1260/TV,标准为大16开。先后获得“陕西省优秀期刊奖”“陕西省特色期刊奖”“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等多项期刊奖。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2025年05期 No.216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